身體必須的微量元素有哪些? 缺乏又會造成什麼症狀?
資料來源: WIKIPEDIA、功能醫學 2022-12-21
我們每天進食的營養素非常多,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等。
維生素和礦物質又是維持我們生理功能和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原料或輔助,缺一不可;而微量礦物質、且含量在生物體中低於0.01%的元素又稱為「微量元素」。
人體所需的微量營養素中,主要的維生素種類有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而已確定人體應保證攝入的微量元素有
碘(I)、鐵(Fe)、鋅(Zn)、硒(Se)、鈷(Co)、鉻(Cr)、銅(Cu)、錳(Mn)、鍶(Sr),以及鉬(Mo)。
碘是合成甲狀腺素必需的原料。碘攝入不足會導致促甲狀腺激素代償性增多,導致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生長發育期的碘缺乏會影響成年後的智力和身高(Cretinism即克汀病或呆小病)。碘攝入過量也會有害,會導致甲狀腺亢進等疾病。海鮮中一般富含碘元素。在食鹽中加碘是預防碘缺乏症的良好公共衛生手段。
鐵是血紅蛋白中血紅素的重要原料。鐵攝入不足會導致缺鐵性貧血。牛肝和牛排等食物中富含鐵,是良好的補鐵食物。傳統鐵鍋也能適當補充鐵元素。攝入過量的鐵會導致鐵與體內的過氧化物發生反應,生成對體內DNA、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有破壞作用的自由基。
鋅在人體內組成了多種酶的輔因子,使這些酶能行使正常的功能。高蛋白食物如魚類、禽類、畜類食物,一般含有較多的鋅元素。生長發育階段若攝入鋅不足會導致生長遲滯、性成熟延遲。成年人缺鋅會導致免疫力低下等症狀。攝入鋅過量會導致嘔吐、腹瀉、頭痛、疲憊等副作用。高濃度的鋅也會影響人體消化道對鐵的吸收。
氟元素能取代牙齒和骨中羥基磷酸鈣的羥基,使其氟化,幫助骨和牙齒中的鈣鹽結晶沉澱。因此氟能有效預防齲齒的發生,氟缺乏最常見的症狀就是齲齒的發生率提高。缺乏氟的地區(如美國中部地區)可能會通過在飲用水中加氟預防氟缺乏症。但攝入過量的氟會導致氟中毒,牙齒上形成黃色的氟斑是輕度氟中毒的症狀之一。更嚴重的氟中毒會表現為氟骨症,關節和骨持續疼痛,甚至可能導致癱瘓。
硒元素缺乏與心臟病的發生有關。攝入硒不足也會使癌症的發生率上升。另外,硒元素缺乏也會導致肌肉無力、疼痛。攝入過量的硒會導致頭疼、噁心、關節痛,直至骨、神經系統,或肝臟受損。
鉻元素參與了脂類和糖類的代謝,鉻缺乏會導致葡萄糖代謝異常,攝入過量的鉻可能會使皮膚出現皮疹。
銅元素在人體內參與了血紅蛋白和膠原蛋白的合成。攝入過量的銅會導致嘔吐、腹瀉,以及肝功能受損。
錳元素與人的發育、代謝,以及抗氧化系統有密切聯繫,錳缺乏的情況相對罕見。攝入過量的錳會造成神經退行性的病變。
鉬組成了部分酶的輔因子,缺乏鉬會使人體內亞硫酸鹽氧化酶功能低下,造成人容易因食物中的亞硫酸鹽中毒。
終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營養素的攝取都是要適量,過與不及都會造成我們生理功能的危害,所以定期健康檢查也是很重要的一環。